時間:2019-03-19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胃痛,又稱胃脘痛,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經(jīng)常發(fā)生的疼痛。胃病多由飲食不潔或過饑過飽等諸多因素所致。中國傳統(tǒng)醫(yī)學(xué)認為胃痛與脾胃虧虛、氣血陰陽不足及外感風(fēng)寒、濕熱之邪、內(nèi)傷情志導(dǎo)致氣滯血瘀等病因有關(guān),中醫(yī)可以把胃痛分成六種,在這里將這些類型都給朋友們簡單介紹—下,以便患者及家屬能夠根據(jù)具體情況判斷自己究竟患了哪種胃痛,并對癥治療,減輕痛苦。
中醫(yī)將胃痛分成6種類型
寒邪客胃型:這種類型的胃痛發(fā)作非?,尤其是在比較寒冷潮濕的環(huán)境中最容易發(fā)作,發(fā)作時疼痛難忍,不過如果能夠及時保溫,或飲—些熱水,溫胃散寒,疼痛很快就會減輕,患者也可以服用良附丸來治療。
淤血停滯性:這種類型的胃疼發(fā)作時,胃部常有脹痛感,并且疼痛部位固定,疼痛如刀割或刺扎般,并且不能安撫疼痛部位,若遇惱怒則疼痛加劇,入夜后疼痛也會加重,有時候出現(xiàn)吐血。 黑便、舌苔紫暗、脈澀等癥狀,這類胃病必須活血化瘀,可以服用失笑散合丹參飲來治療。
胃陰虧虛型:胃脘處有隱隱的燒灼般的疼痛,口燥舌干,舌紅少津,煩熱難當,感覺口渴和饑餓,但是卻又食欲不振,并且四肢無力,大便干結(jié),身體迅速消瘦。這類胃痛需要滋陰益胃,和中止痛,服用煎合芍藥甘草湯效果不錯。
濕熱中阻型:胃脘疼痛,有灼熱感,并且發(fā)熱、頭暈,口干口苦,舌呈紅色,舌苔黃膩,脈向滑數(shù);感覺口渴難當,但是又不想喝水,如果喝水多了還會嘔吐;大便干結(jié),或便黏而不爽,小便則黃赤。這類胃痛需要清熱化濕,理氣和胃,可用清中湯來調(diào)理。
飲食停滯型:胃脘疼痛,感覺脹痛,并且不能按撫疼痛部位,舌苔厚膩,脈象滑數(shù)、不斷噯氣、反酸,或嘔吐不消化食物,其味腐臭。嘔吐后或便后疼痛會減輕。食欲不振,大便不爽。這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所造成的,一般需和胃止痛,服用保和丸可緩解。
肝氣犯胃型:胃脘脹滿,脘痛連脅,感覺胸悶,不斷嘆息,暖氣,舌苔薄白,脈弦,大便不暢,一旦煩惱郁怒則疼痛會更加劇烈。這類疼痛需要疏肝理氣,和胃止痛,可服用柴胡疏肝散來緩解。
中醫(yī)如何治療胃痛?
1、艾灸
將艾條一端點燃,左手食指中指置于施灸穴位兩側(cè),右手拿起艾條后靠近腹部的中脘穴(腹部正中線,臍上四寸處),距離皮膚約3cm,用懸起法灸 10~20分鐘,以局部皮膚溫熱紅暈,而不感到灼燒疼痛為度。施灸過程中還可以將艾條在穴位附近處做小幅度回旋動作,以緩解局部皮膚溫度過高引起的不適。
2、揉內(nèi)關(guān)
內(nèi)關(guān)穴位于手腕正中,距離腕橫紋約三橫指(三個手指并攏的寬度)處,在兩筋之間取穴。用拇指揉按,定位轉(zhuǎn)圈36次,兩手交替進行,疼痛發(fā)作時可增至200次。
3、揉按腹部
兩手交叉,男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;女左手在上,右手在下。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畫太極圖,順時針36圈,逆時針36圈;此法可止痛消脹,增進食欲。當你覺得胃痛不舒服時,可能想躺下來休息,切勿!保持直立狀態(tài),使胃酸較容易待在胃內(nèi)。當你不得已要躺下來時,例如睡覺,最好將頭部勢高10—15厘米左右,但單純加高枕頭的效果不好,可用薄一點的被單同時墊一下上半身,如此使睡眠時略呈傾斜狀,以避免胃痛復(fù)發(fā)。
4、點按足三里
足三里穴位于膝蓋邊際下三寸(相當于四個手指并攏的寬度),在脛骨和腓骨之間。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,平時36次,痛時可揉200次左右,手法可略重。
中醫(yī)治療胃痛的偏方
1、陳皮5克,元胡20克,醋適量,以上前兩味用醋炒后研末,每次服用1-2克,每日服3次,適用于胃痛。
2、薤白50-150克,醋50-100克,先將薤白洗凈用醋煎煮,不加鹽,頓服,也可從小劑量開始,漸漸增加,以痊愈為度。理氣寬中,止痢,止痛,適用于胃氣痛不可忍。
3、生姜30克,紅糖適量,先將生姜洗凈,切片,用醋浸泡24小時,每服3克加入紅糖,沸水沖泡,加蓋浸片刻。代茶頻飲,溫中,健胃,止嘔主治胃脘疼痛,翻胃嘔吐,食欲不振。
4、艾葉適量,揉碎,用酒炒熱。紗布包裹,敷肚臍,直至痛緩為止(外加暖水袋熨之更炒),用于胃痛偏寒者。
5、仙人掌適量,去刺搗爛,紗布包裹。敷肚臍,膠布固定,適用于熱性胃痛。
6、大蒜頭1兩,連皮燒焦,再加一碗水燒開,加適量白糖空腹食用,一日二次,連用7天可根治。
7、野鴉椿果30g,用水煎服。此方用于氣滯胃痛。
內(nèi)科偏方 |
生活小秘方(267) 消化系秘方(185) 循環(huán)系秘方(137) 呼吸系秘方(159) 泌尿系秘方(73) 神經(jīng)系秘方(29) 傳染系秘方(36) 分泌系秘方(36) |
保健滋養(yǎng) |
補氣篇(103) 抗老篇(58) 補血篇(77) 解毒篇(93) 健體篇(180) 安神篇(43) |
美容保健 |
潤膚篇(80) 健鼻篇(28) 增白篇(46) 除臭篇(47) 明目篇(40) 生發(fā)篇(33) 抗皺篇(58) 潔齒篇(23) |
皮膚偏方 |
斑禿方(62) 痤瘡方(39) 雀斑方(54) 蕁麻疹方(53) 濕疹方(45) 脫發(fā)方(38) 白發(fā)方(70) 黃褐斑方(45) |
腫瘤疾病 |
肺癌方(36) 胃癌方(39) 肝癌方(41) 食管癌方(41) 白血病方(20) 鼻咽癌方(38) 陰莖癌方(38) |
男科偏方 |
陽痿偏方(62) 早泄篇(23) 遺精(51) 男子不育(0) 性欲低下(31) 前列腺病(8) 陰囊病(7) |
外科偏方 |
除痔方(42) 燒燙方(20) 跌打方(24) 骨癥方(26) 炎癥方(56) |
兒科偏方 |
消化疾病秘方(98) 呼吸疾病秘方(73) 皮膚疾病秘方(13) 泌尿疾病秘方(10) 傳染疾病秘方(9) 神經(jīng)疾病秘方(78) 寄生蟲病秘方(44) 口腔疾病秘方(40) |
婦科偏方 |
月經(jīng)病(89) 妊娠病(41) 宮頸癌(62) 產(chǎn)后病(42) 帶下病(16) 不孕癥(57) 婦科雜病(41) 乳腺癌(51) |
五官偏方 |
耳病方(22) 喉病方(22) 眼病方(35) 口腔病方(34) 鼻病方(8) |
關(guān)于我們 | 打賞支持 | 廣告服務(wù)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免責聲明 | 友情鏈接 |
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以醫(yī)生診斷及醫(yī)療為準。 ┊ 如有轉(zhuǎn)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(lián)系
Copyright © 2022 ypw.cc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藥品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鄂ICP備06013414號-7 公安備:420105020010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