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9-03-25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心臟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,生活中也交給你常會看到一些人死于突發(fā)性心臟斌,心臟是非常脆弱的,秋季是心臟病的易發(fā)期、高發(fā)期,在這里小編提醒大家一定要保護奧心臟的健康,這樣才能遠離心臟病的侵襲,那么秋季時節(jié)我們該如何護心呢?
對于哪些人群而言,哪些是高發(fā)的呢?
包括:年齡大于45歲的男性、大于55歲的女性。吸煙者。高血壓患者。糖尿病患者。高膽固醇血癥患者。有家族遺傳病史者。肥胖者。缺乏運動或工作緊張者等。
易得心臟病的人群應該如何保護好心臟
1、科學飲食很重要
低脂飲食,高血壓患者應低鹽。高血脂是血液中的隱形殺手,故應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,如內(nèi)臟、蛋黃、魚卵、蟹黃或奶油等。
肉類宜選用魚類及去皮家禽。不要吃禽皮,因為禽皮含脂肪高。炒菜時,多用含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(如豆油、橄欖油),少用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(如牛油、豬油)。
五谷、蔬菜、水果類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,在不提高血脂的情況下,能供給人所需要的全部熱量,故而不妨多吃點糙米雜糧、豆類、胡蘿卜以及綠葉蔬菜和蘋果、梨、香蕉等水果。當然,低脂不是無脂。一點肉不吃也是不科學的。從營養(yǎng)角度來說,脂肪層也是心臟的必要保護層。
2、情緒控制不可少
入秋后,老人發(fā)生血管疾病特別多,這固然和天氣有關,情緒因素同樣不容忽視。古人早就注意到人的情緒和健康的關系,認為養(yǎng)生中養(yǎng)神為首,“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”七情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失調(diào)。
心臟不太健康者,在暴怒之時驟然停跳送了性命的報道并不少見。人在情緒極度興奮時,對心臟的危害非常大。不僅如此,任何惡劣的情緒,如極度緊張、焦慮、悲痛或憂愁等,均會危及心臟的健康。對于心臟病人,要學會減輕壓力與寬松精神,正確對待各種精神或環(huán)境的應激事件。保持平和心境,節(jié)制情緒變化,喜怒有度,切忌大喜、大悲、大怒。
3、運動才是真王道
人體在運動時,全身各個器官都得到了鍛煉,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心臟。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加速新陳代謝,增加肌肉與血管彈性,并能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下降。應因人而異來選擇運動,如老年人可選擇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極拳等;身強力壯的年輕人,選擇就更多了。對于住高樓的人,爬樓梯也是一種鍛煉身體的好辦法。應當注意的是,心臟病人運動亦不能過量,否則反而會加重癥狀,應以沒有疲乏、自我感覺良好為度。
心臟病患者注意飯后心悸心痛拍手臂
人的身體有兩條與心臟有關的經(jīng)絡,分別是心經(jīng)和心包經(jīng)。心主神明,心經(jīng)和神智有關;心還主血脈,主要與心包經(jīng)有關。中醫(yī)認為,心包是心臟的護衛(wèi),能“替主擋邪”,凡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,要從心包經(jīng)入手解決。心包經(jīng)的走向是從心臟出發(fā),經(jīng)過腋窩,沿手臂內(nèi)側的正中線到達指尖,途中有天池、極泉、內(nèi)關、勞宮等穴位。位于腋窩頂點的極泉穴和手腕內(nèi)側的內(nèi)關穴,都是心臟急救穴。心絞痛或心梗發(fā)作時,彈撥極泉穴,有增加心臟供血的效果;按揉內(nèi)關穴,也能起到保護心臟的作用。
心屬火臟,位居胸中,有心包膜護于外。經(jīng)曰:"心者,生之本。"對于心氣虛弱等癥狀進補也要根據(jù)以下幾方面:
1、心氣虛弱主要表現(xiàn): 心悸、氣短、自汗、易驚、健忘、面色淡白、少氣懶言、神疲乏力、難以人眠、舌蒼白、舌質(zhì)淡、脈細弱等。
進補方法:補益心氣,可選用養(yǎng)心湯等方劑。還可選用人參、 茯苓酸棗仁、五味子等中藥,輔以豬心、羊心、蓮子等食物。
2、心陽虛弱主要表現(xiàn): 心悸或怔忡、易驚、健忘、難寐或但欲寢、面色晄白、自汗、神疲、少氣懶語、畏冷肢涼、苔白、舌質(zhì)淡潤、舌體胖、脈細弱遲。心陽衰微則大汗淋漓,四肢厥逆,甚者昏迷,脈微欲脫或見結代。
進補方法:溫補心陽,可選用保元湯等方劑。還可選用人參、 黃芪刺五加等中藥。 人參黃芪粥
3、心血虧虛主要表現(xiàn): 心悸或怔忡、心煩、不寐、健忘、頭暈目眩、面白無華、唇指甲淡、舌質(zhì)淡白、脈細弱等。
進補方法:補血安神,可選用四物湯等方劑。同時可選用補血食物,如豬心、雞蛋、鵪鶉 、大 棗、桑椹、葡萄、龍眼肉等。
4、心陰虧虛主要表現(xiàn): 心悸或怔忡、心煩、不寢、潮熱或低熱、五心煩熱、盜汗、唇燥咽干口苦、尿黃便結、舌紅少津、無苔或薄黃苔、脈細數(shù)等。
進補方法:滋陰安神,可選用補心丹等方劑。同時可選用柏子仁、王竹、麥門冬、豬皮、雞蛋等。
內(nèi)科偏方 |
生活小秘方(267) 消化系秘方(185) 循環(huán)系秘方(137) 呼吸系秘方(159) 泌尿系秘方(73) 神經(jīng)系秘方(29) 傳染系秘方(36) 分泌系秘方(36) |
保健滋養(yǎng) |
補氣篇(103) 抗老篇(58) 補血篇(77) 解毒篇(93) 健體篇(180) 安神篇(43) |
美容保健 |
潤膚篇(80) 健鼻篇(28) 增白篇(46) 除臭篇(47) 明目篇(40) 生發(fā)篇(33) 抗皺篇(58) 潔齒篇(23) |
皮膚偏方 |
斑禿方(62) 痤瘡方(39) 雀斑方(54) 蕁麻疹方(53) 濕疹方(45) 脫發(fā)方(38) 白發(fā)方(70) 黃褐斑方(45) |
腫瘤疾病 |
肺癌方(36) 胃癌方(39) 肝癌方(41) 食管癌方(41) 白血病方(20) 鼻咽癌方(38) 陰莖癌方(38) |
男科偏方 |
陽痿偏方(62) 早泄篇(23) 遺精(51) 男子不育(0) 性欲低下(31) 前列腺病(8) 陰囊病(7) |
外科偏方 |
除痔方(42) 燒燙方(20) 跌打方(24) 骨癥方(26) 炎癥方(56) |
兒科偏方 |
消化疾病秘方(98) 呼吸疾病秘方(73) 皮膚疾病秘方(13) 泌尿疾病秘方(10) 傳染疾病秘方(9) 神經(jīng)疾病秘方(78) 寄生蟲病秘方(44) 口腔疾病秘方(40) |
婦科偏方 |
月經(jīng)病(89) 妊娠病(41) 宮頸癌(62) 產(chǎn)后病(42) 帶下病(16) 不孕癥(57) 婦科雜病(41) 乳腺癌(51) |
五官偏方 |
耳病方(22) 喉病方(22) 眼病方(35) 口腔病方(34) 鼻病方(8) |
關于我們 | 打賞支持 | 廣告服務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免責聲明 | 友情鏈接 |
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以醫(yī)生診斷及醫(yī)療為準。 ┊ 如有轉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(lián)系
Copyright © 2022 ypw.cc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藥品網(wǎng) 版權所有
鄂ICP備06013414號-7 公安備:420105020010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