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9-03-19 來源: 作者: 我要糾錯
在家庭藥箱中,除了常備一些感冒發(fā)燒的西藥,中藥也是必不可少的。中醫(yī)告訴你,到了春節(jié),也不能忽視這些常備中藥。
家中常備十種中藥
一、金銀花
1、中藥功效:
金銀花味甘性寒,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2、防病好處:
對于咽喉腫痛、熱毒瀉痢等癥,用金銀花水煎代茶喝,1天后即可見效;寶寶身上出現(xiàn)熱痱,可用金銀花煎成濃濃的湯汁,用棉球蘸取汁液在患處輕輕地反復擦洗,1天后就會顯效。
二、菊花
1、中藥功效:
菊花味辛、甘、苦,性微寒,具有疏風清熱、解毒、明目等功效。
2、防病好處:
因熱傷風、肝火盛所致的頭暈頭痛、目赤腫痛等癥狀,可泡1杯菊花茶喝。
三、陳皮
1、中藥功效:
陳皮味辛、苦,性溫,具有理氣、調(diào)中、祛濕、化痰等功效。
2、防病好處:
對于咳嗽不止且痰液稀白的患者,可用陳皮泡水喝。
四、薏米
1、中藥功效:
薏米味甘、淡,性微寒,具有利水滲濕、健脾、清熱排膿等功效。
2、防病好處:
在濕氣較重的季節(jié)或地區(qū),可用薏米煮湯喝。
3、注意:
因薏米性微寒、偏涼,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(zhì)者不宜長期服用
五、艾葉
1、中藥功效:
艾葉味苦、辛,性溫,具有溫經(jīng)止血、散寒止痛、祛濕止癢、安胎的作用。
2、防病好處:
因風寒所致的咳嗽,可采用艾葉熏腳的方法,取艾葉適量,放入沸水中煎煮15分鐘,去渣取汁,把藥液倒入盆內(nèi),先熏后洗雙腳;當皮膚出現(xiàn)癤腫癥狀時,可取艾條1根,點燃一端,距患處3~5厘米進行熏灸,在熏灸過程中,艾條應以癤腫為中心緩慢旋轉(zhuǎn),灸至癤腫及周圍皮膚出現(xiàn)明顯紅暈,患者感覺微燙為止,每日1次,每次10分鐘;經(jīng)常胃痛的人,可取艾葉適量,洗凈、切碎,打入雞蛋一起攪拌均勻,在鍋里放入植物油,待油燒熱后將艾葉蛋液放入,炒至半熟,加清水適量煮沸即可,待溫度適宜時,渣水共服,每日3次。
六、羅漢果
1、中藥功效:
羅漢果味甘、酸,性涼,具有清熱涼血、生津止咳、滑腸排毒、嫩膚益顏、潤肺化痰等功效。
2、防病好處:
羅漢果服用方法非常簡便,煎水、沖泡飲用或直接嚼著吃均可,每天2次,每次以10克為宜。
七、麥芽
1、中藥功效:
麥芽味甘性平,具有消食和中的作用。
2、防病好處:
兒童消化不良,可用麥芽水煎代茶飲;女性斷乳,可用麥芽水煎服。
八、西洋參
1、中藥功效:
西洋參味苦、微甘,性寒,具有補氣養(yǎng)陰、清火生津的作用。
2、防病好處:
熬夜后,很多人常會感覺口干目眩、咽痛咳嗽,此時喝1杯西洋參茶,可讓您口舌生津。
3、提醒:
因西洋參性寒,所以脾胃虛弱的人不宜過多食用。
九、雞內(nèi)金
1、中藥功效:
雞內(nèi)金味甘性平,具有健胃消食、化積排石、固攝縮尿等功效。
2、防病好處:
當出現(xiàn)腹部脹滿、大便干燥或小兒積食等癥狀時,可將曬干的雞內(nèi)金炒后搗碎,加點山楂一起熬水喝,或?qū)⑸剿、雞內(nèi)金一起研成細末,與粳米共煮粥食用。
十、生姜
1、中藥功效:說道常備藥,當然要首推生姜。生姜味辛性溫,有發(fā)汗解表、溫中止嘔、溫肺止咳的功效。
2、防病好處:生姜還有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作用,就是止嘔的能力。大多數(shù)的嘔吐,尤其是妊娠嘔吐,一杯生姜汁(或煮姜水),就能讓人“緩過來”,既有效,又安全。不過,需要注意的是,生姜較溫,平時陰虛內(nèi)熱體質(zhì)的人不宜使用。
喝中藥需注意哪些事項
禁忌影響藥物發(fā)揮的食物。比如生冷食物、濃茶、辛辣油膩食物、蘿卜、腥膻類食物。這些類型的食物,有的會化解藥力減少療效,有的會降低吸收,更有的會產(chǎn)生有害的影響。因此在服用中藥時,一定要遵循醫(yī)囑,做好相關忌口工作。
不宜為追求快速療效而過量或長期服用中藥。比如決明子有降血脂功效,但長期服用決明子可能引起腹瀉。益脾補氣且清熱解毒的干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。民間諺語“是藥三分毒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
特殊體質(zhì)人群應謹慎服用中藥。比如脾胃虛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藥后,有可能出現(xiàn)胃部不適以及腸鳴等癥狀。最好先從中醫(yī)師那里或者自我測試,了解自己的體質(zhì)情況。如果屬于比較典型的某種體質(zhì),則應當在吃中藥前了解對應的禁忌情況。
孕婦服用中藥應當謹慎。由于西藥可能會引起胎兒畸形等原因,很多孕婦對中成藥更加青睞。但部分中成藥一定存在毒性,需要謹記的是,孕婦對清熱類、祛風除濕類、消化導食類、瀉下類、理氣類、開竅類、驅(qū)蟲類、祛濕類等多種類型的重要應當謹慎對待。
在服用以上家中常備中藥時,一定要根據(jù)自己的體質(zhì),多加辨別。
內(nèi)科偏方 |
生活小秘方(267) 消化系秘方(185) 循環(huán)系秘方(137) 呼吸系秘方(159) 泌尿系秘方(73) 神經(jīng)系秘方(29) 傳染系秘方(36) 分泌系秘方(36) |
保健滋養(yǎng) |
補氣篇(103) 抗老篇(58) 補血篇(77) 解毒篇(93) 健體篇(180) 安神篇(43) |
美容保健 |
潤膚篇(80) 健鼻篇(28) 增白篇(46) 除臭篇(47) 明目篇(40) 生發(fā)篇(33) 抗皺篇(58) 潔齒篇(23) |
皮膚偏方 |
斑禿方(62) 痤瘡方(39) 雀斑方(54) 蕁麻疹方(53) 濕疹方(45) 脫發(fā)方(38) 白發(fā)方(70) 黃褐斑方(45) |
腫瘤疾病 |
肺癌方(36) 胃癌方(39) 肝癌方(41) 食管癌方(41) 白血病方(20) 鼻咽癌方(38) 陰莖癌方(38) |
男科偏方 |
陽痿偏方(62) 早泄篇(23) 遺精(51) 男子不育(0) 性欲低下(31) 前列腺病(8) 陰囊病(7) |
外科偏方 |
除痔方(42) 燒燙方(20) 跌打方(24) 骨癥方(26) 炎癥方(56) |
兒科偏方 |
消化疾病秘方(98) 呼吸疾病秘方(73) 皮膚疾病秘方(13) 泌尿疾病秘方(10) 傳染疾病秘方(9) 神經(jīng)疾病秘方(78) 寄生蟲病秘方(44) 口腔疾病秘方(40) |
婦科偏方 |
月經(jīng)病(89) 妊娠病(41) 宮頸癌(62) 產(chǎn)后病(42) 帶下病(16) 不孕癥(57) 婦科雜病(41) 乳腺癌(51) |
五官偏方 |
耳病方(22) 喉病方(22) 眼病方(35) 口腔病方(34) 鼻病方(8) |
關于我們 | 打賞支持 | 廣告服務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網(wǎng)站地圖 | 免責聲明 | 友情鏈接 |
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以醫(yī)生診斷及醫(yī)療為準。 ┊ 如有轉(zhuǎn)載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_請速與我們聯(lián)系
Copyright © 2022 ypw.cc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藥品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鄂ICP備06013414號-7 公安備:420105020010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