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冬病夏治”療法是我國傳統(tǒng)中醫(yī)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,它是根據(jù)《素問·四氣調(diào)神論》中“春夏養(yǎng)陽”的原則,將冬天好發(fā)的疾病在夏天進行治療,以鼓舞正氣,增加抗病能力,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,是中醫(yī)傳統(tǒng)的、有特色的預防性治療方法。
貼膏制作有講究
對于“冬病夏治”,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在三伏天時往特定的穴位貼上膏藥,達到治療風濕、哮喘等慢性疾病的目的。事實上,冬病夏治的膏藥制作是非常講究的,為此,本報記者特地采訪了大連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傳承人、中醫(yī)執(zhí)業(yè)藥師、大連市中日文化交流協(xié)會中醫(yī)藥分會副會長康長春,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治療寒邪犯肺型哮喘和慢阻肺的貼膏制作技巧。
用藥:白芥子、生姜、甘遂、細辛、延胡索,用藥比例1:1:1:1:1(甘遂可以適當減少用量)
制作過程:
第一步:材料加工
1.將白芥子炒黃,注意把握火候,切忌炒焦。白芥子有一定的刺激性,對皮膚的滲透性較強,炒黃可以減少其對皮膚的刺激。
2.將生姜洗凈,然后用刀壓出姜汁,備用。
3.甘遂、細辛、延胡索以及炒黃的白芥子都打成粉末狀。
第二步:和藥
將加工完畢的甘遂、細辛、延胡索、白芥子粉末倒入盛有姜汁的容器,進行攪拌,直至這些材料變成膠著狀。
第三步:貼膏制作
將適量藥物放在干凈的紗布上。
慢病治療要堅持
康長春表示,“冬病夏治”是利用夏天陽氣最盛、容易提升正氣的環(huán)境,治療冬天容易發(fā)作的疾病。因此,本療法一般要求在三伏天貼上膏藥,7月15日是今年頭伏第一天,每次貼膏間隔在7~10天左右,三次為一個療程,每年貼1~2個療程。貼膏時間最好選擇在中午,因為中午陽氣最盛,此時用藥能達到最佳效果。按照疾病的種類,一般選用的貼膏治療穴位有肺俞穴、膻中穴、定喘穴、大椎穴、腎俞穴等。治療時,首先將貼膏貼在穴位上,用膠布固定。固定好貼膏后,店員應當囑咐用藥者動作幅度不宜太大,以免貼膏脫落。
此外,由于貼膏中的白芥子刺激性較強,貼膏藥的時間也需要把控,一般為6個小時,少兒及皮膚敏感者酌減。如果患者體質(zhì)比較敏感,或既往用藥曾出現(xiàn)起皰等反應,則應縮短貼藥時間至2小時左右(成人),或在有皮膚刺激癥狀后及時取下藥物?甸L春介紹,在使用膏藥的過程中,貼膏者出現(xiàn)皮膚過敏的情況臨床上比較少見,一些皮膚敏感的患者容易發(fā)生這種情況,因此在貼膏藥前,最好先詢問患者是否有過敏史,皮膚敏感者可以使用脫敏膠布固定膏藥。若使用脫敏膠布仍出現(xiàn)皮膚過敏者可以在過敏的地方涂上紅霉素眼膏等抗過敏外用藥。
康長春特別強調(diào),慢性病患者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“冬病夏治”的,出現(xiàn)感冒、發(fā)燒、流鼻涕等癥狀時最好不要進行貼敷。同時由于“冬病夏治”主要治療慢性疾病,因此,治療過程貴在堅持,一般要連續(xù)2~3年行貼膏治療,切忌“三天打魚,兩天曬網(wǎng)”。
有患者發(fā)現(xiàn),到醫(yī)院接受“冬病夏治”時,似乎每個病人都使用同一種貼膏,而且所貼穴位也大同小異,難道“冬病夏治”真的如此神奇,一種膏藥、一個穴位就能包治百病?其實不然,不同疾病在選藥和選穴上是有區(qū)別的。
慢支、咳喘以及冬天易受涼等寒性病癥患者宜選用溫散性質(zhì)的藥材,敷貼部位主要為定喘穴和肺俞穴。定喘穴位于頸后部,敷上溫散性的藥物有止喘功效,在肺俞穴上敷藥則可以調(diào)理肺臟功能。而有過敏性體質(zhì)的哮喘患者主要選擇祛風類藥物,選穴主要是風門、大杼等。此外,兒童敷貼也應辨證取穴,如偏于脾肺虛損的患兒應選用調(diào)理脾肺功能的穴位肺俞、脾俞等;偏于脾腎虛損的患兒應選用調(diào)理脾腎功能的穴位脾俞、腎俞等;平時痰多的患兒應選用膻中等穴位;過敏體質(zhì)患兒應選用內(nèi)關等穴位。
中醫(yī)治療講究辨證施治,也就是說,同一種疾病有不同證型,如咳喘分寒邪犯肺型、肺氣虛損型、陰液虧虛型等多種證型,分別由不同病因引起。“冬病夏治”只有在治療其中的寒邪犯肺型咳喘時才有明顯療效。
事實上,三伏天貼膏藥并非“冬病夏治”的全部內(nèi)容。“冬病夏治”還包括推拿點穴、伏針、火龍灸、穴位閃罐(走罐)、穴位注射、中藥離子穴位導入法(即將藥物濃煎成汁,應用專用的中頻離子導入治療儀,使藥物經(jīng)體表穴位進入體內(nèi))、經(jīng)絡刮痧排毒、隔姜灸、藥膳、理療、耳穴、足療、手療等療法;颊呖梢酝ㄟ^醫(yī)生診斷,采取最佳的治療方法。